村网通总站 五丰村 346198.nync.com 欢迎您!
古今冲突最大的一个想法:“格物”之争
文 | 潇磊
文人也分好多种,好文人,臭文人,酸文人,坏文人,一言以概之,终究是坏的多,好的少。
自古以来文人相轻,说来说去,都是因为文人之间看不惯,那看不惯的原因,主要是想法。说起来自古以来都是文人格物,很少有格人的。文人,其实和东西一样,是有格的。文人的“格”,基本上决定了文人的格局。那么文人的“格”从哪里来?我们传统文化讲究格物致知,这个“格”主要就是在想法上。正与不正,就是一个想法;所有胜败,都在想法。
有的文人有格,有的文人没有格。关于这一点,有人稀里哗啦,鸡汤一大堆。我觉得鸡汤怎么样都说得通,但是真要讲起来,就要从源头讲。就讲古代文人,怎么看这个“格”字。
“格物格物”,究竟是什么意思。“格”字历来是整个中国文化经学的核心,最重要的,大概就是两种,一种的格是“穷尽”的意思,所以格物就是穷尽物的道理,穷理。还有一种解释,叫做“正”的意思,所谓“格物”就是正理。光看这里,什么也看不出来,是不是差不多?对,在这里差不多。再演绎下去,这个大的差异,就会越闹越大,甚至互相指骂,骂人家是伪学,直到骂得近乎是妖,直到骂出人命。抱着尊重古人名讳,我不提具体的姓名:那谁谁谁的一派,毒害了千年的中国学子!是歪门邪说!
我们来看,这个细微的差别。一个是穷理,一个是正理。“穷理”是什么概念,理都在心外的外面,人要通过不断的格物,去穷尽世上的所有的道理。庄子在很早就说过,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”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随无尽的东西,就会出问题。所以一旦认为物在心外的,都有一个毛病,就是不会做减法,一直增加,没有个头。也就是为学日益,学得多了,需要整理,还需要辨别,所以有了善恶正邪高低的分别,越是越来越麻烦,也就慢慢产生了很多的学派。这个学派,越来越多,越来越细。
那么所谓的“正理”一脉,主要提倡的是理其实在人心内,但凡人生之初,便是初心,赤足心,心意通向人的四肢体端,便是通达。至于年岁渐长,所有的赤诚之心,慢慢有了偏向,走偏之后,便是不正,便是多余,便是有了心中的“盗贼”,于是就有了一个“正理灭贼”的历程。这个过程,最怕的是偷懒在不该停的地方停了,最不怕的就是学识不够。这一派讲究一个人的纯度,把人比作金子。圣人,便是赤足的纯金。以赤足的心,面对父母,那边是“孝的理”,真心面对朋友,便是真的“义理”。所谓的理,不用往外面去找,去外面学,你慢慢体悟自己的内心,自然而然便能慢慢体会到真正的理。这样的得来的理有一个好处,就是不存在什么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情况,因为正是从内心处得来,最是合人情,合人心。
有人说,这“走心”一派十分的高险。这话怎么说?因为前面外求一派走错了,顶多是固执迂腐。学的东西永远在多嘛,克制自己克制太过分,不过落得个耿介,不知变通。正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不可弥合的矛盾,才渐渐有了内求的一派。可这内求一派走错了,却有近乎走火入魔的危险,因为没有外在的标准,一切标准都是问心。心中说好,便是好。那这个主观性太强了,说实话容易被自我洗脑,孤注一掷,这其实是高危人格。所以,这一派始终强调对自己不能心软,不能半途而废,不能让心中的草滋长出来。一定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因为一旦停止,这边是自己认为最对的,最完满的状态。哪有人治病治了一半,若是以为病已经治好了,便带着病态的身体一直过日子,这就会积累成大病,这便是这一派危险的地方。求上得中,求中得下,走这一派,求得是上,但可能不小心便成了下下。所以这一派,也没有个尽头。但是这一派的确解决了很多外求派的一些重大问题,至少是解决了理与人对立的问题,在要求人解放的年代,解决这个问题,注定了这一派在明朝有了极大的发展。
所以说关于整个牛逼哄哄的宋明理学,主要就在于这里的分歧,关键之处也基本在这里。那前一派呢,我现在偷偷告诉你是朱熹,二程一派。而后一派呢,就是陆王一派,也就是江西的陆象山,与余姚的王阳明。